文/ 民进黑龙江应用职业学院支部主任委员、黑龙江应用职业学院院长 王哲
在现实生活中,我总有一些想法要说,这种来源于生活的发现和感受经常让我感动。因而,我不能不说,我需要倾诉,需要对这个世界重新认识。但在信息爆发的大背景下,几乎所有文载的受众群体的阅读时间都受到相应的限制,为了节缩文本而又不挥霍读者的时间,达到倾诉的目的,我选择了小小说这种体裁的表达形式。
因为文本容量,我们不可能像长中短篇那样展开全景式的写作,这样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提炼就显得尤为重要。我们必须在有限的篇幅里植入自己独立的感受和思想,用善意的精神导向去引领,去解读这个世界。
目前,在国际小说界通行的说法是,小说越短越难写。短不意味着可以省略小说的要素,人物要塑造环境要描写,闲笔和留白都要有,这些都是小小说最基本的要求。
这就要求我们在有所发现的时候,细心地去提炼和过滤,选择适格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事例。
写作者要想感动读者,首先必须感动自己,作者的思想应该凌驾于悬崖之上,去放鹰放马,但在收束的一瞬间,回归人性原点,肯定是要迸发生命火花的。
这就是写作的契机。外物世情对我们的直接影响很重要,长时间的缓慢的渗透和积累更重要。
我的每一次写作都需要思想和心灵对接。因而,我觉得我的每一篇作品,无论是哭是笑是悲是忧,都是我真心地向读者倾诉。
有时也想把自己观察到的人生经验,毫无保留地用小说呈现给读者。看一下我的小说《生活》,就能明白我的苦心:男人想让自己的女人过上好日子,这无可厚非,但毫无止境的攀比只能膨胀私欲。比如一只麻雀无论飞出去多远,它所有的快乐只能在房檐儿的巢穴里。我在设想有很多的候鸟,譬如天鹅鸿雁,它们生命的轨迹只能在高天之上。村庄和房檐儿只能是它路过的风景,这也许就是宿命。男人偏离了生命运行的轨迹,虽然获得了物质上的成功,但滋润生命的绿地却荒芜了。本心的疏离和缺失,只能让他越来越纠结,因而人性的回归已经成为一种必然。
我在写小小说《冬季的爱情》时,小区草坪上的积雪还没融化,这让我想起雪压下黑色的土地,和茵茵的绿草,于是我看到一只黑熊在草浪上奔跑,在肆无忌惮地挥洒着野性的豪情。可是它总有跑累的时候,它需要冬眠,需要积蓄力量迎接未来生存的挑战。
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,到了情深处便有了担忧,唯恐不能给对方幸福,所以佳宁害怕结婚,需要休眠不但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心理上的需要。
对越越而言,这是一种不确定的甚至有些模糊的爱情态度;但越越显然是明白的。小说看似虽然没有结局,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阅历去补充,去完善。
我觉得一篇好的小小说的结尾应该是不确定的。调动读者的想象力,让读者参与进来,应该是每一名作家对读者的预期和尊重。这样,才能触动人心,从而抵达小小说艺术所追求的效果。
|